听书文字0038 24伦敦雾 一部演变史 暗蓝解读

 

得到

 

关于作者

克里斯蒂娜·科顿,英国肯特大学博士,目前任职于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,剑桥狄更斯学会创始人,自由写作者。曾就职于哈米什·汉密尔顿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。

 

关于本书

这是一部从现实入手探究意象演变历程的文化研究作品。从伦敦雾诞生之时写起,一直写到它因能源革命、立法改革而告终的整个历程,着重谈论了伦敦雾对于社会的影响,以及它如何通过人们的想象而得到了更多有趣的内涵与意义。

 

核心内容

对于伦敦人自己而言,伦敦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,它令生活中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;但在艺术家眼里,伦敦的浓雾却给他们提供了艺术上的启发,乃至催生了一个新流派;至于在其他人眼里,伦敦雾成了不折不扣的伦敦特色,或令人绝望,或美不胜收,人们在评论伦敦浓雾的同时,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感受。一、伦敦雾的起因及其危害伦敦雾因人而起,在一开始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。煤的燃烧是伦敦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,而这一问题早在中世纪时便已受到关注,但人们始终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。到19世纪40年代,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,工厂与人口大量增多,导致能耗大幅增加,污染加剧,伦敦雾由此而起。漫天的浓雾势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从1841年起,因为事故频发,伦敦当地的报纸特别开设专栏用来报道昏暗大雾中船只的相撞情况;而浓雾对人们呼吸道的影响也渐渐受到关注,甚至有人开始担心它会成为传染性疾病的帮凶。到40年代末,伦敦雾获得了“豌豆汤”的绰号,用来表现它浑浊、浓稠的特点。豌豆汤是当时低收入人群餐桌上十分常见的食物,味道不好但管饱,象征着廉价的下层生活,所以这一比喻也隐含着人们对浓雾的厌恶。但是,由于浓雾尚且未造成根本性的影响,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,且人们也没办法对家庭和工业煤炭使用加以控制,因此只得任由其进一步发展。二、伦敦人对伦敦雾的看法大雾首先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,而在女性身上,这种恐慌更多体现为一种威胁,而威胁本身则是由于她们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。比如著名的“开膛手杰克”,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令雾中的伦敦一时间人心惶惶。在当时,人们觉得它是一种威慑女人的极端方式,因为被害者都是在道德上有瑕疵的女性,也只有这样不体面的女性才会大半夜在街上游荡,在浓雾里穿行。在那个时代,男人们强调自己的绅士风度,人人彬彬有礼,女性似乎是最受尊重的,但在社会现实层面上却极为弱势,她们不能自己跟人签订合同,也不能在其他法律事务上代表自己,总是要由父亲或丈夫来出面。尽管很多女性接受了教育,收入也很可观,但在19世纪80年代,伦敦街头的工人阶级仍对女性充满了敌视,这让单独出门的中产阶级妇女都惶惶不安。但另一方面,艺术家却对这大雾趋之若鹜,因为大雾带给了他们灵感。在19世纪,有两位伟大的画家正是利用了伦敦雾对于城市景观的重新塑造,开创了一种描绘世界的全新方式:第一位就是美国画家詹姆斯·麦克尼尔·惠斯勒,他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画雾的画家;第二位伟大的画家就是这场印象主义运动的领袖,法国人克劳德·莫奈,“印象派”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于他的经典作品《印象·日出》。到19世纪80年代,伦敦雾的爆发频率和浓度都达到了顶峰,其他艺术家也跟随着惠斯勒和莫奈的脚步,开始大唱伦敦雾的赞歌,赞美它在美学方面的贡献。当然,与印象派艺术家不同,其他人对伦敦雾有着不同的体会。人们在评论伦敦浓雾的同时,其实也表达了自己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感受。三、伦敦雾的解决到20世纪,无烟煤、煤气和电力等新能源开始普及,而伴随着工业升级,许多工厂开始由城区迁出,留在城内、仍在烧煤的工业家们也在政治压力和效率驱使之下提高了燃烧效率,伦敦的工业污染开始得到缓解。但另一方面,家用燃煤问题还是无法解决。人们认为用煤炉是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,也是自狄更斯以来人们心目中英国家庭的核心要素。解决伦敦雾问题的转机,是随着一场空前的大雾一同降临的。1952124日,一场大雾笼罩伦敦,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产生了无数伤亡案例。经过相关科学家论证,只有空气污染才会在一段时间后显露出其对人体的影响,带来如此集中的死亡,这场大雾也因此被人称作“杀人大雾”。伴随着这场“杀人大雾”,人们再也无法对空气污染问题熟视无睹了。1956年,政府颁布了《清洁空气法》,正式确定整个伦敦城区都是无烟区,任何企业和家庭都不得排放燃煤烟尘。清洁空气的浪潮很快遍及伦敦其他辖区,到1968年,整个伦敦有65%的区域都接受了控烟禁令,完成了控烟改造,烟雾弥漫的伦敦城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 

金句

1. 在那个时代,男人们强调自己的绅士风度,人人彬彬有礼,女性似乎是最受尊重的,但在社会现实层面上却极为弱势,她们不能自己跟人签订合同,也不能在其他法律事务上代表自己,总是要由父亲或丈夫来出面。尽管很多女性接受了教育,收入也很可观,但在19世纪80年代,伦敦街头的工人阶级仍对女性充满了敌视,这让单独出门的中产阶级妇女都惶惶不安。2. 在伦敦,惠斯勒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一组名为《灰与黑的协奏曲——皮卡迪利》的绘画,在灰黄色、沉甸甸的雾的重压下,世界消失于无形。他爱的就是雾的这种扭曲和变形的魔力,它重塑了一切形状和样貌,把平庸的东西变得诗意盎然。3. 起初,蒋彝不喜欢伦敦这个城市,说中国人更喜爱我们自己的雾气。不过后来,他渐渐迷上了伦敦雾变幻的颜色,多变的色调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美,甚至还觉得伦敦人自己看不出这浓雾有多美实在是个遗憾。他自己甚至能从这忽远忽近、屏蔽了城市喧嚣的浓雾里,想象出自己远方的家乡。4. 伦敦雾存在了一个多世纪,而从立法的时间算起到问题被全面解决,用了仅仅十余年时间。在这个过程里,立法及相关的政府措施也仅仅是顺水推舟,因为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,可怕的“杀人大雾”所带来的威胁,远远盖过了保有昔日传统的兴趣。

 

撰稿:暗蓝

脑图:刘艳